【导语】:提供南宁青秀区各街道办事处电话,上班地址,上班时间以及办事职责等信息;
名称
|
地址
|
电话
|
仙葫经济开发区人民政府
|
广西南宁青秀区仙葫经济开发区人民政府附近
|
--
|
长塘镇人民政府
|
南宁市-青秀区-长安路-10青秀区长塘镇人民政府
|
--
|
刘圩镇人民政府
|
南宁市-青秀区-刘圩镇新兴街24号青秀区刘圩镇人民政府
|
(0771)4302016
|
伶俐镇人民政府
|
南宁市-青秀区-伶俐镇振伶路-青秀区伶俐镇人民政府
|
(0771)4267028
|
南阳镇人民政府
|
南宁市-青秀区-光明路-2号青秀区南阳镇人民政府
|
(0771)4321025
|
建政街道办事处
|
建政街道长湖路1号
|
--
|
中山街道办事处
|
竹溪大道7号
|
0771-5360659
|
南湖街道办事处
|
南宁市青秀区长湖路埌东42栋附近
|
0771-5511987
|
津头街道办事处
|
青岛市青秀区锦春路8号
|
0771-5524955
|
新竹街道办事处
|
南宁市青秀区新竹路38-18号新竹小区内25栋旁
|
0771-5842320
|
青秀区各街道办事处上班时间:
周一至周五9:00-17:00
青秀区介绍
青秀区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所辖的一个市辖区。于2005年3月,由“新城区”改名而成。总面积为872平方公里,2003年人口为52.5万。青秀区辖5个街道:中山街道、建政街道、南湖街道、新竹街道、津头街道,4个镇:长塘镇、伶俐镇、刘圩镇、南阳镇。
南宁市青秀区,原名南宁市新城区,是广西首府南宁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科技、教育、金融、信息的中心。2001年12月,南宁市进行部分行政区划调整,撤销郊区和南湖管委会,将原郊区的津头乡和南湖开发区划入新城区,辖区面积增至108平方公里,辖4个街道和1个乡,总人口43万。 2005年3月,南宁市再次进行部分行政区划调整,新城区更名为青秀区,原属邕宁县的伶俐、长塘、南阳、刘圩四镇和仙葫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划入青秀区,辖区面积增至872平方公里,辖4个镇、5个街道办事处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——仙葫经济开发区,总人口53万。
青秀区地理位置优越,城区街道宽阔,绿荫如盖,青山碧水,风光旖旎,最能体现中国绿城南宁——“城在绿中,绿在城中”的城市风景;城市基础设施配套,城市功能完善,城区内交通便利,商贸活跃,通讯发达,产业优势明显,是南宁市近年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快的城区;投资环境优越,投资政策优惠,教育发达、社会安定、人才荟萃,是生活、投资、置业的理想之地。粤港澳经济圈、泛珠三角经济圈、中国—东盟自由贸易区、中越“两廊一圈”经济走廊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的经济合作,以及一年一届中国—东盟博览会永驻南宁市,青秀区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;南宁市的区域调整又为青秀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。
2007年,围绕全年各项工作目标任务,充分发挥城区的区位优势,抢抓机遇,大力推进城区工业化、城镇化、信息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,城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。1—7月份,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2.85亿元,同比增长速度达18.03 %,高于全市平均增长水平;财政总收入完成13.22 亿元,同比增长19.03%,在全市各县区中位居前列;全社会固资产投资额完成19.48亿元,同比增长71.80%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8.94亿元,同比增长18.05%;实际利用外资额完成1925万美元,同比增长64.81 %;实际引进内资额完成12.59亿元,同比增长21.59%;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20元,同比增长8.11%,农民人均纯收入3485元,同比增长13.75%。超额完成了市委、市政府下达给我城区的各项经济工作任务,实现了“时间过半,任务过半”的“双过半”目标。
津头街道介绍
南宁市青秀区津头街道,位于广西首府南宁市东南部,东至民族大道,南到邕江,西达教育路,北抵星湖路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,是首府南宁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科技、教育、金融、信息和会展中心,是中国——东盟博览会的主要活动地,素有“绿城明珠”的美誉。街道辖3个城中村、3个园艺场、9个社区,总面积65平方公里,常住人口8.5万,流动人口3.6万,居住着汉、壮、苗、瑶等多个民族。
津头街道环境优美,人文景观荟萃。这里有风景如画、让人流连忘返的国家4-、南宁市最大的综合旅游风景区——青秀山风景区;这里有流光溢彩、让人如痴如梦的全市最大、最美的夜景灯光公园——南湖公园;这里有全国先进城市文化广场,集名树、亚洲最大的激光水幕电影综合水景于一体的城市广场——南湖广场;这里有寓意放眼世界、广迎宾朋、共谋发展的大型雕塑广场——五象广场;这里有广西最大、现代化程度最高、配套设施最全的会展中心——南宁国际会展中心;这里有一代伟人-亲笔题写碑名、供人景仰的百色起义先驱韦拔群、李明瑞等革命烈士纪念碑;这里有集世界各地风味独特的美食一条街;这里汇聚了自治区级的各大场馆,其中,广西民族馆、孔庙、南宁市人民会堂、会展中心为这里累积了厚重的文化底蕴;这里高楼林立、现代化气息浓郁,是广西对外展示改革开放成果的“城市名片”!
津头街道地理位置独特,第三产业发达。这里有中直、区直、市直党政机关25个,行政资源丰富;这里基础设施完善,交通便利,省际高速公路、城市内环快速环道穿城而过,是中国大西南出海通道的必经之地;这里人才济济,聚集了众多行政管理人才、IT人才以及医学、艺术、体育、金融、基础教育等专家。辖区内教育资源丰富,有广西艺术学院、南宁三中、南宁三美学校、南宁卓立学校等大中院校12所。辖区内房地产业、特色餐饮、科技、文化、信息、连锁超市、现代物流等服务业迅速崛起,南宁图书批发市场、大惠丰海鲜广场、广西电子科技广场、中房翡翠园、汇东国际、万昌南湖景园等知名企业纷纷进驻。全街道有农贸市场2个,三产综合楼25栋,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,农村集体资产达3.6亿元(按投入价计算)。2007年,我街道完成工业生产总值11580万元,其中规模工业生产总值2200万元,固定资产投资14960万元,消费品零售总额237815万元。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亿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431元,比上年增733元,同比增长12.85%。
津头街道社会和谐,发展成就明显。津头街道党工委、办事处始终倡导和谐理念,树立“清简务本、言必责实、行必责实、功必责实”的工作作风,把创新工作、(转变干部作风加强)机关行政效能建设与实施城乡清洁工程结合起来,并实行责任追究制,营造了适应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政务环境、政策环境、服务环境、市场环境、法制环境和社会环境;津头街道始终围绕城区的中心工作,认真开展“工商企业服务年”、为中直区直市直机关服务、领导干部下访、“和谐建设在基层”等活动,积极化解各种矛盾纠纷,构建和谐社会;并通过树立各种典型,形成比学赶帮、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,促进了街道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。先后荣获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贡献奖、自治区村民自治模范乡镇、南宁市先进单位、南宁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先进集体、首府南宁2005年度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先进单位、南宁市实施城市建设管理‘136’目标‘三年中变化’突出贡献单位、2007年度南宁市民政工作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。在实施“城乡清洁工程”活动中,埌西市场、麻村市场得到自治区、南宁市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,成为全区农贸市场综合整治的典范。
刘圩镇介绍
刘圩镇素有“文化之乡”的美称。其位于南宁市东部,距南宁市中心34公里。东部连南阳镇、邕宁区中和乡,南面界邕宁区那楼镇,西面接邕宁区蒲庙镇,北面邻长塘镇、伶俐镇,有南(宁)横(县)和南(宁)灵(山)两条省级公路穿镇而过,交通便利,地理位置较为优越。全镇总人口53317人,其中农业人口51780人;总面积158平方公里,其中水田38765亩,畲地23000亩,山林72282亩,森林覆盖率达30%。辖社区居委会1个,村委会13个,46个自然村,村民小组476个。镇党委下辖77个基层党组织(其中2个村党委、6个党总支、69个党支部),全镇党员总数1187名,其中农民党员886名。2004年全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3.29亿元,财政收入568万元,农民人均收入2580元。
刘圩镇以农业为主,主产粮食、甘蔗、桑蚕、香芋、蘑菇,其中香米、香芋、蘑菇、香油是我镇的特色产业。2001年刘圩镇被自治区授予区级文明镇荣誉称号。我镇民风纯朴,文体活动开展活跃,常年举办篮球赛、文艺演出等活动。民间文艺丰富多彩,主要有八音、山歌对唱、舞狮、舞龙、粤剧、抢花炮等。境内有历史悠久的斑峰书院,还有胜迹之一的斑山景点。全镇现有村级小学14所,中学3所,在校生6053人,教师405人。几年来我镇顺利通过自治区、南宁市的计生工作考核验收,多次被邕宁县评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一等奖。至2004年,我镇先后有2个单位(集体)被评为自治区文明单位(集体),6个单位(集体)荣获邕宁县文明单位(集体)称号。全镇有53%的农户使用了清洁的沼气,另有那任、平沙等13个生态文明示范村完成了沼气池、改水改厕、厨房改造、环村路网和巷道硬化、人畜分居、电网改造以及绿化美化等建设。.
伶俐镇介绍
南宁市青秀区伶俐镇位于南宁市东部,距南宁市区35公里,东接横县,南毗本城区南阳镇,西连本城区长塘镇,北与宾阳县接壤。邕江河、湘桂铁路、桂海高速公路贯穿境内,镇内设有火车站,高速公路出入口和水运码头,水陆交通十分便利。全镇总面积264平方公里,辖2个社区,6个村委会;64个自然坡、188个村民小组。全镇总户数为8894户,总人口32629人,其中农业总户数为7499户,人口29440人,非农业总户数为1395户,人口3189人,农村劳动力19516人。全镇共有耕地面积37098亩,其中水田15551亩,畲地21547亩,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约1.2亩。农业生产以水稻种植为主,经济作物主要有甘蔗、花生、玉米等。林地面积213056亩,森林覆盖率达51.5%。
2004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为31808万元,比2003年增长13.5%;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,达1.02亿元,比2003年增长11%;乡镇企业总产值为5045万元,比2003年增长10.03%;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1902亩,总产量15501吨,同比分别增长1.5%、3.35%;生猪出栏27800头,同比增长18.3%,肉类总产量3006吨,同比增长24.4%;水果总产量为2100万吨,同比增长5%;绿化造林4800亩,完成全年任务117%;2004年财政收入为716万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398元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.98‰以下。